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却对此很陌生,我是一个外行,算不上是戏迷,我熟知的唱段很少,除了八大样板戏外也没能看过一部完整的舞台全本戏。但我很想写点外行对京剧的思考和希望。京剧的两种基本声腔是西皮和二黄,按我的一管之见:西皮主要用于表达叙述,而二黄则主要用于婉转抒情。表达叙述的方式方法在现代声光电社会是多方位丰富发展了,绕口令似的说唱RAP就是一种。我认为西皮应该尽快和这类流行形式结合,否则会慢慢被新生代所遗忘。二黄则以其悠远幽怨,沉凝深情的唱腔已经开始往流行音乐上发展了,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像“前门情思大碗茶”,“梨花颂”,“北京Opera”等,京剧界的一些大腕像于魁智等也在往这方面努力。 当今社会都是快餐文化当道,京剧只有走向流行化才能保存和发展下去,要不然像昆曲一样很快就要成为戏剧文化的另一颗化石。建议中央电视台也搞一个“中国好京歌”创作大赛,这样以后的流行歌星都是唱京戏出身的,能创能唱有真材实料,将流行音乐的档次提上来,也能将中国传统的阳春白雪文化推向下里巴人的全世界。

由于年代久远,我辈无福得闻“同光十三绝”的天籁之声,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留下来的录音受当时的技术水平的限制又太单调,无法全息体现他们余音绕梁的韵味。我们这一代只能是根据拍成电影的京剧及其以后的电视上的丰富立体的京剧来定好恶了。我最喜欢的行当是文老生和裘派花脸,因其流派纷呈,荡气回肠的唱腔令人神往。最喜老生行里的余,马,杨,奚,不太能欣赏谭派。“麒麟童”周信芳以俏皮著称,是那个时代的流行唱法,嗓子不行照样能红。生行大家李少春是千古绝唱,他是各派文老生,武老生,及文武老生的集大成者,又是和绍剧“南猴王”六龄童章宗义齐名的京戏“北猴王”,可惜56岁死于“史无前例”。“十净九裘”的说法证明铜锤花脸行当是裘派的天下,除了裘盛戎本人外,唱得好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有方荣祥,李长春,康万生等。梅派青衣其次,雍容华贵,大气清亮,和前两行当搭配起来特别动听。老旦主要是给别的行当搭戏的,单一但不单调,也好听。不太喜欢程派青衣,模仿的是男装女腔的那种小气之音。也不太喜欢看小生戏,很难享受那种难唱难听的龙虎音。武生戏也不怎么看,武生演员虽然是有真功夫,但和现代电影电视里的快节奏刺激武打场面就没法比也没法看了。所以武生演员大多改行当电影明星了,像成龙。

我喜欢的部分京戏名段有:1,李少春《野猪林》里的文老生戏“大雪飘”,2,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二进宫》里的生旦净戏“怀抱着幼主爷”,3,方荣祥《赵氏孤儿》“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 4,康万生《探阴山》黑头戏“辅大宋”,5,梅兰芳《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6,袁慧琴《对花枪》老旦戏“空盼望,气难忍”。

现代京剧: 1,杨春霞《杜鹃山》“家住安源”,2,吴钰璋《平原作战》“霹雳一声春雷响”,3,东方华(少剑波),阳关(李勇奇)《智取威虎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